我在紐約大學電影配樂研究所的日子(下)

Peilin Wu
Nov 6, 2020

前兩篇請見(上)(中)

— — 接下來,就讓我介紹我眼中的紐約,以及紐約的音樂資源。 — —

紐約

大概是世界上數一數二讓人目不暇給的地方,也是藝術家們非常嚮往的地方,在這裡生活,好像不用擔心自己不能當藝術家(當然,不一定能賺錢),因為處處有機會,處處能嘗試,處處有跟自己程度差不多或是理念相近的合作者等著被發掘。

但要注意的是,紐約的生活步調大概是台北的三倍甚至五倍快,在紐約一旦想休息、閒下來,可能都會產生一些罪惡感,我也認識許多朋友可能來紐約之後出現了一些焦慮、抑鬱的狀況,因此如何在這個城市調適身心、找到自己的步調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音樂資源

要看古典音樂演出,有在林肯中心裡的紐約愛樂、大都會歌劇院,也有在卡內基廳的世界各地樂團、頂尖音樂家,而最棒的一件事就是學生時常可以用$10買到世界頂尖樂團的票(僅限卡內基廳),若想看小編制的演出,卡內基廳的中、小廳、林肯中心的室內樂協會,又或者New York Classical Players、New Asia Chamber Society、其他紐約的古典音樂團體也都是很好的選擇。要聽爵士,有Wynton Marsalis & Lincoln Center Jazz Orchestra,也有Birdland、Jazz Standard、The Jazz Gallary等場地,NYU附近的Blue Note、Arthur’s Tavern、55 Bar也都是選擇,或是走進Washinton Square Park就常常有街頭表演了。除了古典、爵士,Hiphop發源地在紐約Harlem地區,更是不用多說。

基本上,紐約的performing arts scene可以大略分成uptown、downtown、Brooklyn三個區域,uptown也就是林肯中心、卡內基、茱莉亞音樂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的所在地,稍微上流一些,downtwon scene的音樂實驗感較重,Conceptualism、Minimalism 、Free improvisation、Postminimalism、Totalism都是downtown scene會出現的音樂(反之uptown可能就會有一些音樂家較不接受這樣的類型),Philip Glass, Steve Reich, John Zorn 都是這股潮流中的引領人物,NYU音樂會作曲系最為知名的Julia Wolfe老師,也是現在的代表人物之一,而這也多少影響到NYU裏的音樂創作氛圍。Brooklyn的話,BAM是非常重要的場域,到處都是的Bar也藏有許多可能性,可以說又比downtown的音樂更沒有拘束、更能實驗,座落的Bar可能表演者有時會比台下觀眾多,這個情形也比較不會在downtown出現,更加包容多元、但有時候也比較容易遇到更不夠成熟的演出。

其他表演、藝術資源

百老匯音樂劇,這也幾乎是紐約的代名詞了,座落在時代廣場那一代並往上延伸一些,那附近大概路上70%都是觀光客吧。紐約的音樂劇製作之完整與精良,劇本、舞台、燈光、演員、音樂、音響設備都被雕琢地細緻,有時候會看到可能故事上不對自己口味的演出,但在製作層面上都有一定水準,Browdway Show除了音樂劇以外也有劇場表演,演員的表現常常是讓人瞠目結舌。而在Broadway Show以外的Off-Broadway Show也是能量奔放、精彩絕倫,多為小劇場,也有像是Sleep No More、Stomp的表演。

除了以上這些,紐約也有許多小型喜劇場域,或是Gallary,或是博物館資源,或是街頭藝術、塗鴉,基本上活在紐約,每天都可以接受到很多不同的藝術展演,不用擔心沒有靈感或是沒有刺激。

校外合作

別忘了,除了NYU電影系所外,Columbia(哥倫比亞大學)的電影所也是十分知名,在碩一的下學期初,哥大的電影所學生發起了第一次跨校媒合交流,發給幾乎所有紐約市的音樂學院學生邀請函。比較成功、有機會的媒合會通常是讓作曲方與導演方都能上台展現作品、或者故事,並一開始就給好雙方一張名單,讓大家有機會紀錄、得知現在是誰的作品,會後再進行餐敘討論。在那一次的媒合下,我有成功媒合到一位哥大導演,那部片也很幸運地在哥大電影節放映之後被HBO授權播出。那場導演人數約莫10多人,而作曲人數約莫是三倍,在美國的作曲狀況其實是真的非常僧多粥少,必須想辦法呈現最好的作品、並且試圖主動出擊才會有機會,而最後媒合成功的作品好像是三部。

校外的台灣人也是很好的合作對象,畢竟語言和文化價值觀相通,但也建議不要都只窩和台灣人相處,不然有些失去出國的意義。基本上到異鄉之後台灣人都會有自己的社群,主動認識人、參與聚會,或是由原本的朋友拓展新的人脈,都會有一些可能性,許多人也是這樣開始的。

除此之外,紐約的Tribeca電影節,或是其他電影節也常常會有交流活動,可惜當年並不太有時間參與,但在電影節的線下活動中,也常會出席導演、配樂、演員、製片等各領域的人員,主動交涉、遞名片都會是一些機會。

畢業之後能夠參與的機會就更多了,比如投遞履歷到錄音室或是實際拜訪,參與各式各樣的活動、牽人脈都很重要。除了配樂的機會,我也在紐約時期參與了許多校外樂團的演出機會,或是Band、或是音樂人的交流,也因此有得到一些編曲或是演出的case。

SCL

全名為Society of Composer and Lyricists,在紐約和洛杉磯兩處都有協會分佈,其中值得注意的是Mentorship Program,也就是會有一些業界作曲家帶領新人,提供講座、工作坊、實際的studio參訪與教學等,為全免的課程,只要投遞申請之後經書審、面試後錄取即可參加。我在碩二上時有遞出申請,並經錄取,然而因為課業因素時間無法配合,延期至畢業後才要參加,但最後因為回國而沒有機會參與活動,因此無法提供真正參與的經驗,但據NYU同學的表示,協會的課程收穫約莫像是Colloquy的形式,但更為小班編製且更有機會與Mentor好好互動,據其他同學、學長姐的經驗,可能一開始的作曲家助理工作會從這樣的管道獲得。

ASCAP Columbia Film Scoring Workshop

為ASCAP美國作曲家與出版商協會和哥倫比亞大學電影系合辦的電影配樂工作坊,錄取者也是免費,申請時間得密切關注ASCAP消息,否則就會和我一樣到碩二下才知道這個活動。主要是提供電影導演和作曲的媒合,並會在工作坊結束之後選擇最後的勝選作品,成為導演錄用的配樂,並由這個工作坊負擔費用,提供室內樂編制的專業樂手錄音。

生活費

在紐約,交流機會、刺激都不少,但生活費也是非常不少。除了NYU頗為昂貴的學費外(但研究所已經相對大學部便宜),生活於紐約,若居住在曼哈頓,房租(有室友)通常是1500美金左右,也有許多人選擇高達2000甚至3000美金的月租,而我選擇居住於離學校50分鐘遠的Queens Elmhurst地區,該地區均價約700美金。除了房租以外,紐約的地鐵卡單趟為2.75美金,月票約莫120美金左右,每年幾乎都在調漲,但地鐵卡可刷公車,且網絡密集,幾乎任何地區都可以到,唯紐約地鐵老舊,時常會有卡住或是非常髒亂的情形,交通時間通常要比google map的搜尋結果高出15分鐘以上。食物消費的部分,餐車約莫可在$5–8美金左右,餐廳通常$15以上,自行下廚的話許多食材費倒是沒有比台灣高多少,因此要省錢的話自行下廚很適合。

以上,就是我在紐約大學電影配樂研究所的日子,有甘、有苦、有收穫、也有非常崩潰的時候,而這一趟究竟花得值不值得,就看個人選擇以及態度了。

吳沛綾,於2016–2018年間就讀紐約大學電影配樂研究所,現專職作曲,涵蓋電影、音樂會、遊戲等,為有序音樂有限公司負責人。工作聯繫:peilin@texture-music.com。個人網站:https://www.peilinwu.com

--

--